|
|
3月27日晚,从上海市消防部门获悉,当晚接到119报警称复旦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报后于21时35分赶赴现场救援处置,一名学生手被炸伤,消防队接报后于23时45分处置完毕,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隐忧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应用大国,危化品运输变得愈加频繁,相关事故率随之上升。其中,危化品存储环节的“黑仓库”、运输环节的“小散乱”以及应急救援体系的“不完善”都给行业带来隐患。 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危险事故频发,安全状况不容忽视。2016年1月10日中午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厦一间实验室内又突然着起了火。不过幸运的是,现场无人员伤亡。2016年9月21日,位于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受重伤,一名学生受轻微擦伤,暂无教师受伤。…从这些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频发胡实验室安全事故,在实验过程中难免要接触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物品,且经常使用水、气、火、电等,潜藏着诸如爆炸、着火、中毒、灼伤、割伤、触电等危险性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常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如果就连术业有专攻的相关工作人员都避免不了事故的发生,那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隐忧呢?如何在发生紧急事故时,也能够不慌不乱,把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少程度?这是当前我们急需考虑的问题。 复旦实验室爆炸思考:如何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隐忧 要充分认识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风险管理,力争从源头消除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隐患;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的安全责任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的监管工作;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目前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已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法律、法规、条例及国家标准各层次的规范、技术要求已十分明确。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危险化学品全程实时监控法》,将危化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处于完全的监控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化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对危化品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危化品信息采集和应用体系。 工程技术是控制化学品危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工作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或尽可能降低其危害程度,以免危害工人,污染环境。工程控制有以下方法: 替代 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是消除化学品危害最根本的方法。世界各国都为之付出巨大投资。我国近几年也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研制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黏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黏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作脱脂剂而取代三氯乙烯;喷漆和除漆用的苯可用毒性小于苯的甲苯代替;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取代低闪点化学品等。 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作为操作控制的首选方案很有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时可考虑变更工艺,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有时也可以通过设备改造来控制危害,如氯碱厂电解食盐过程中,生成的氯气过去是采用筛板塔直接用水冷却,结果现场空气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含氯废水量也大,还造成氯气的损失。后来大部分氯碱厂逐步改用钛制列管式冷却器进行间接冷却,不仅含氯废水量减少,而且现场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隔离 隔离就是将工人与危险化学品分隔开来,是控制化学危害最彻底、最有效的措施。 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用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如隔离整个机器,封闭加工过程中的扬尘点,都可以有效地限制污染物扩散到作业环境中去。 通风 控制作业场所中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通风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通风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通风。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 危险化学品从生产、运输、存储到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上,都应该具有较一般物品更为严格的规范。加大对“仓库”危险源识别分析力度,对某些化学品单独储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并对管理者进行相关培训,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应细至各工作场所。涉事企业安全环境评估、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与外部监督、消防职业化、完善的危化品应急处理预案……任何一个环节做好了,都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希望血与泪换来的是深刻的反思与制度的完善。 |
|
|
发布时间:2017/4/25 |
该信息已被浏览4215次! |
【关闭窗口】 |
|
|